玉米褐斑病是什么孢子,玉米褐斑病发病规律是什么?

致富站 人气:3.12W
玉米褐斑病是什么孢子,玉米褐斑病发病规律是什么?

玉米褐斑病的病菌以休眠体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,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,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,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,并形成侵染丝,侵害玉米叶片和叶鞘。在玉米生长中若遇到温度高(23℃~30℃)、湿度大(相对湿度85%以上),阴雨日较多的天气条件,则有利于病害发生。一般连作地块和低洼潮湿地块发病较重,土壤贫瘠和缺肥地块病害发生更重,该病在玉米8~10片叶时易发病,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。

病菌以休眠孢子(囊)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,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,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,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,并形成侵染丝,侵害玉米的嫩组织。

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节壶菌侵染所引起的、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。主要危害果穗以下的叶片、叶鞘,可造成叶片局部或全叶干枯,一般减产10%左右,严重时达30%以上。在中国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,通常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危害较重;黄淮海夏玉米区因主栽品种感病,田间菌源增多,致使玉米褐斑病流行,已成为玉米生长中、后期的重要病害。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。生产上应以种植抗耐病性强的品种为主,田间病害发生较重时,切忌秸秆还田或用病残体沤肥,对病残体要进行深埋处理。在玉米4-5片叶时,若种植的品种不抗病,属感病品种,且此时温度高,降雨量大,田间湿度大,光照时间短,适宜于病害发生,应及早预防。

实行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后,田间地面散布较多病残体,侵染菌源增多,发病趋重。植株密度髙的田块,地力贫瘠、施肥不足、植株生长不良的田块,发病都较重。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。

玉米褐斑病由玉蜀黍节壶菌引起,病原菌是鞭毛菌亚门的节壶菌属。玉米褐斑病菌为玉米上的一种专性寄生菌,寄生在薄壁细胞内。病菌以休眠孢子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,休眠孢子囊壁厚,呈近圆形至卵圆形或球形,黄褐色,略扁平,有囊盖。第2年休眠孢子囊产生孢子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。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,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移动,并形成侵染丝,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。